為進一步推進“新方案、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2022年11月25日,雙流區(qū)匡世國名師工作室成員在雙流區(qū)怡心第一實驗學校開展了“史料實證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主題研討活動。
同課異構,互促共進
匡世國名師工作室成員吳彩容和晉云萍兩位老師以部編七上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載體,圍繞本次研討主題“史料實證”進行了同課異構的課例展示。
吳彩容老師以“絲路”為主線,大量運用《史記》《漢書》等較權威的文獻史料,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同時也通過文物、遺跡等實物史料呈現(xiàn),多角度向學生展示史料的不同類型,初步培養(yǎng)學生認識史料、獲取史料和解讀史料的能力。
晉云萍老師的課堂緊緊圍繞“史料實證”的研討主題,不僅向學生展示了大量不同類型的史料,還教會學生史料分析的重要方法——“二重證據(jù)”法。從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反饋來看,晉老師不僅培養(yǎng)了初中學生對史料運用的能力,更逐漸滲透了歷史學科重證據(jù)的意識。
深度評析,以研促教
工作室的學員們就吳彩容老師和晉云萍老師的課例進行深度評析。學員們按照評課分工任務,聚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從教學設計、目標制定、學習活動設計、課堂實施、目標達成情況、達成手段等方面,以不同視角分別對兩節(jié)課進行評價。
鄧如意老師指出,一節(jié)課中,目標的達成可以分為隱性和顯性,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檢測顯性目標的達成情況,而隱形目標達成可能更多的是滲透,是浸潤,這是人文學科的特點,兩位老師的課堂也都有所體現(xiàn)。
專家指引,助力提升
活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工作室的匡世國導師就當天的兩節(jié)課例,結合“史料實證”的研究主題開展了專題講座。
匡世國導師指出,初中階段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需要達到以下四個層級:第一,了解史料類型;第二,能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第三,能夠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第四,逐漸形成重證據(jù)的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史觀史法的相關內容涉及,這樣才能真正將歷史上成一門科學的課程。
通過本次主題研修活動,老師們對于新課標背景下“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落實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對于課堂教學改革也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心。時代發(fā)展,教育先行,一線教師更應當是先行隊伍中的開拓者,根植于課堂,致力于研修,與學生共成長。(江蕾 通訊員 郭慧)
怡心第一實驗學校,匡世國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