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被稱為“學困生”。學困生是教育的“老大難”問題,是制約教育教學質量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瓶頸”。同時,學困生也是學校里的弱勢群體,需要教師特別關注。金堂縣港青學校以課題《班級發(fā)展均衡之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研究》為抓手,旨在研究聚焦個體,補進提升,穩(wěn)步抬高底部,逐漸實現班級的均衡發(fā)展。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學?偨Y出學困生轉化“八字箴言”。
一、篩“人”
根據學生各階段的學業(yè)水平、心智情況,關注智力正常,學習能順利進行,但存在學習障礙,學業(yè)水平明顯低于班級水平的學生。在同種環(huán)境下,學習同樣的知識(如學習教育大綱所要求的內容),學生所得分數經常明顯低于平均分數;其次,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不是由身體上缺陷(如耳聾、眼瞎、跛足等)和智力上的缺陷(主要是智力低下)造成的,他們要達到一般學習水平(如及格水平),或者說要達到教育大綱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額外的輔導,有的甚至需要特殊教育。
二、定“型”
根據初步篩選的學困生,將學困生進行“定型”。學困生分為六種類型:基礎薄弱型、學習動力不足型、情緒波動型、苦學無效型、投機取巧型、缺少思路型。針對不同的類型采取相應的措施;A薄弱型:加強基礎知識,強化基礎訓練。學習動力不足型:加強學習目標的引領和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讓學習取之于生活,融于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情緒波動型:注意疏導學生的情緒,增強其抗壓受挫的能力,減少人際交往情緒波動對學習的影響,讓其專注于學習?鄬W無效型:引導學生掌握由易到難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投機取巧型:規(guī)范學生考試的答題技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思路型:鼓勵學生多思考,鍛煉思考總結能力,幫助建立母題,提供技巧,激發(fā)思維。
三、巧“教”
學困生轉化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做到“五到”。一是備課時想到,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學困生接受的程度,學困生能力的差異,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二是上課時抽到,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困生掌握學習內容的情況,針對學困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抽問,加強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三是批改作業(yè)時關注到,教師每次批改作業(yè)后,認真查看學困生作業(yè)中反映出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對學困生進行講解,并進行相應的跟蹤練習,切實加強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四是個別輔導時見到,整個班級根據不同科目的學困生建立學困生“成長袋”,不同科目的學困生分配給相應科目的老師,各科教師要定期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教師需要對學困生進行面對面的輔導,實施具體的轉化策略,并且對學困生轉化的情況進行記錄和持續(xù)的改善,最終促進學困生的成功轉化;五是考試后關心到,每次考試后,教師要根據學困生的學業(yè)成績對考試的試題內容和答題的情況進行分析,提出下一步學習改善的策略。
四、善“訪”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保障。通過電話聯系、微信聯系或者家訪等形式,學校幫助學困生轉化的專職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身心發(fā)展狀況等。教師需要善于運用一些巧妙的時間和巧妙的方式對學困生進行關心和關注,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對孩子的關心,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共同轉化學困生。家校之間的聯系需要及時了解問題、溝通情況、表揚學生的進步,共同促進學困生的轉化。(李林)
金堂縣港青學校,學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