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由成都市新津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擔的新津區(qū)科學教研培訓活動在新津區(qū)實驗小學舉行。來自全區(qū)的科學教師近四十人參加此次培訓;顒佑尚陆騾^(qū)實驗小學老師凌絢主持。
活動中,新津區(qū)實驗小學李惠呈現(xiàn)題為《用紙做一座橋》的展示課,李老師的課堂以“認識橋的主要組成,了解橋的基本結構,然后明確任務,進行方案設計并修改方案,根據(jù)設計方案來制作橋,最后評價橋”為主要教學流程,充分展示了STEM理念下的科學課堂的新模式。
新津區(qū)實驗小學凌絢、帥波分別做專題講座。帥波老師以《STEM背景下如何進行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設計》為題,首先介紹了STEM教學設計的一般流程: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利用學科融合構建新知,運用任務驅動解決問題,最后交流分享評價。并對四個流程結合本次展示課進行詳細講解,還引用“搭支架”這一課例比較了常規(guī)教學和STEM教學的不同。凌絢老師以《STEM背景下如何選擇、設計、實施項目》為題,介紹2017版新課標中明確的STEM學習方式,闡述STEM背景下怎樣選擇項目,并通過《制作投擲器》《制作濾水器》兩個示例深入介紹了STEM背景下項目式教學設計的基本架構:一引,二研,三建,四研。她的講座為STEM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活動最后,新津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室主任高平對此次培訓活動進行了點評。他強調(diào),STEM是一種項目式的學習,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張紅 通訊員 秦冬梅 譚凌斐)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新津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