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國家教育部官方網(wǎng)站獲悉,教育部正式發(fā)文,《關于批準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教師〔2018〕21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的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已經過異議處理,共計1355項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其中,由四川省教育廳推薦的成華區(qū)特殊教育學校教學成果《安置導向的智障學生轉銜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獲2018年職業(yè)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二等獎,二等獎整體排序235名,是四川省本次職業(yè)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類別中唯一一個特殊教育教學成果獎,也是成華區(qū)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的歷史性突破。
2018年職業(yè)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
成果內容
源于家長不斷追問:“老師,我的孩子畢業(yè)后怎么辦?”,叩問每一個特教人的教育良知,倒逼學校必須關注家庭和社會合理需求,變革培智課程教學形態(tài),成為實踐研究的邏輯起點。為破解智障學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銜過渡難題,成果以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中重度智障學生發(fā)展需求為出發(fā)點,以提升生活能力品質、適應未來變化、融入主流社會為目標,以課程系統(tǒng)和支持系統(tǒng)構建為策略,幫助智障學生實現(xiàn)由學校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向社會的自我生存能力培養(yǎng)轉換。歷時近八年的實踐研究,最終建構形成了安置導向、職特融合為特色的中重度智障學生畢業(yè)安置方式體系、轉銜目標體系、轉銜課程體系、轉銜教學實施體系及雙師型培養(yǎng)體系、環(huán)境支持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六位一體的易操作、可評估、有保障的新型化培智教育教學實踐體系。
閃亮足跡
該教學成果系學校研究課題《高年級中重度智障學生從學校到社會轉銜教育的實踐研究》升華提煉,先后被立項為成華區(qū)規(guī)劃課題、成都市基礎教育研究類重點課題(2014)、教育部全國十二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子課題。課題研究在破解智障學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過程中做出大膽有益的嘗試,近年來,畢業(yè)的學生,社區(qū)安置7名(基本生活自理);就業(yè)安置15名學生(其中14名庇護性就業(yè),1名在酒店支持性就業(yè));教育安置1名(升入培智高中)。幫助學生融入社會,解放了家長,為家庭帶來了希望和夢想。
研究成果先后獲全國省市學術類一等獎8個,國家省市政府類二等獎3個(成都市教育局教學成果二等獎<2017>,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8>,教育部職業(yè)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研究成果先后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校長2015高峰論壇(長春)、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分會2107年特殊教育學術年會(西安)、“國培計劃”2015四川省緊缺薄弱學科短期集中培訓項目四川師范大學培智教育(隨班就讀)班、2015成都大學承辦的“2015年成都市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班”、四川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學術年會、“成都市第六屆特殊教育優(yōu)秀教育教學成果評選活動”交流頒獎大會暨學術培訓活動(2018)、2018年廣東省培智學校校長高級研修班、廣東省培智學校骨干教師培訓等全國省市做交流分享。
研究成果在人民日報《人民周刊》,中央黨校領導科學雜志社,經濟日報《經濟》、《語言文字報》、語言文字報社《校長領導力與學校品牌建設》、《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教育學雜志》和《掌握特殊教育》等權威媒體平臺宣介推廣。
研究成果吸引了全國二十多個省份和13個國(境)外考察團到?疾,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成華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附:
根據(jù)《國務院教學成果獎勵條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由教育部負責組織評審,每四年評審一次,是中國教育界最高教學專業(yè)學術大獎。分為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類別,各類別分別評審出特等獎2項、一等獎50項、二等獎400項;
據(jù)悉,2018年職業(yè)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申報項目共計1056項,最終評審出特等獎2項、一等獎50項、二等獎399項;其中本次四川省教育廳推薦48項參評,獲一等獎成果2項,二等獎成果12項。